当前位置: 首页 >> 全国职教信息 >> 正文

    教改探行——5招破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难题

    发布日期:2023-12-28 15:39:22 作者:  编辑:管理员    点击:

    作者:章 萍   来源:中国教师报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28日
        科技的高速发展对我国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审视现状,不难发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仍存在不少亟待破解的难题。

    难题1:培养目标定位不高。随着新兴高技术产业特别是智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人才缺口也越来越大。以江苏为例,2020年统计数据显示,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一直保持在1.5以上,高级技工的求人倍率甚至超过2.0。现有高技能人才总量、每万名劳动者中应有的中高技能人才数量、江苏大工匠人数、江苏工匠人数等与国家“十四五”规划目标差距明显。但令人遗憾的是,部分高职院校仍没有将培养能够适应并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作为主要目标,导致人才严重匮乏。

    难题2:财政投入相对不足。一般而言,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投入比应该至少达到3:1。以经济较发达的江苏省南通市为例,尽管两所省属“双高计划”建设高职院校每学年生均财政拨款已与普通大学文科生的标准(1.35万元)持平,但非“双高计划”省属高职院校每学年生均财政拨款仅有1.2万元,而市属中职学校与技师学院则只有0.9万元,均远低于3:1的标准。由于缺乏资金,有些职业院校甚至无力维护、更新必要的硬件设施,要达成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更是无从谈起。

    难题3:人才供需机制仍未完善。在我国缺工情况最严重的职业领域,求人倍率超过了2.7。即使像广东这样的技能人才大省,其技术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也达到了1.4,高于1.05的常态水平,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求人倍率更是高达2.0。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供需之间的失衡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因素。更为突出的问题还在于,我国还未在职业教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形成良性互动,这在一定程度上隔断了人才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两大关键阶段的衔接、互促与递进。

    难题4: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健全。2014年国务院首次提出“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2019年国务院要求“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2021年国家明确提出,到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将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这虽然缓解了职业教育成为止于专科层次的“断头式”教育的问题,但职业本科招生规模过小,培养体系尚未健全,直接影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数量与质量。

    难题5:人才培养与使用环境亟待改善。目前,“重脑力、轻体力”的择业观仍然盛行,全社会尚未形成“尊重工匠”的良性氛围,技术技能人才的薪酬待遇及劳动性价比偏低,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与使用。

    怎么办?笔者认为,可用下列5招破解难题。

    招数1:人才培养标准要对接产业岗位需求

    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标准要全面对接产业上游(技术研发)、中游(生产服务)、下游(终端销售)的岗位需求,故此要将全产业链的岗位技术技能要求作为关键指标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确保学生能够熟悉产业内所有环节。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在夯实基本技术技能培养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研发能力和解决非常规问题能力的培养,使其成为产业发展所需的复合型人才。

    招数2:创建具有产教融合特征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创建具有产教融合特征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本质上是构建“政行企校”协同育人机制。

    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制度保障,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有效领导,确保资金投入(专科层次的公办高职院校、技师学院、高级技工学校每学年生均财政拨款标准不低于1.2万元,中职学校每学年生均财政拨款则要达到普通高中的2倍以上),将产教融合、技能水平、就业质量、服务贡献等作为核心指标纳入督导评价机制,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将各方力量引导到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上。行业协会要架起政府与企校之间的桥梁,并确保信息畅通,同时要搭建产教融合平台,制定人才培养标准。企业要与学校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双导师”师资团队,共同参与学生管理、课堂教学、跟岗实践、顶岗实习、毕业设计、择业就业等人才培养全过程,共同拟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办法,参与全过程评价。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大师工作室、专创工作室等平台,通过“导师带徒”“项目+人才”“专项培训”“项目攻关”等方式,帮助学生逐渐形成“专业基础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综合职业能力”四级能力体系以及“知业、爱业、勤业、精业”四层次专业情感认识,培养出“综合素质好、知识结构新、创新动力足”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招数3:建构“三段递进及双跨拓展式”课程体系

    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设计课程体系时,一定要在分清岗位工作任务的前提下,厘清任务的复杂程度、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技术技能、各项技术技能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不同技术技能的使用频率,并据此开设“三段递进式”培养课程。

    第一阶段要开设基础共性课程。尽管是基础共性课程,但不能将其窄化为单纯的共性基础知识,而是要以岗位工作任务流程为主线,让学生进行基本技术技能训练,做到基础知识学习与基本技术技能训练“双轮驱动,相互融合”。

    第二阶段要开设关键技术技能课程。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以工作过程为主线设计的综合技能训练,要求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高质量完成综合技能训练任务。

    第三阶段要开设行业通用课程。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要求企业深度参与,但在以“现代学徒制班”和“订单班”为主要形式的培养过程中,学校不能只满足某些企业的具体需求,应更注重让学生掌握行业通用技能,以满足行业上下游整体需求。同时在培养行业通才的基础上,要求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跨出产业、跨出学科,实现不同产业与学科的融会贯通。为此,学校在课程创设过程中要关注产业结构变化,打破过窄的学科、专业划分,通过科学归类,使课程不仅能够满足培养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而且还可以形成“职业培训包”,满足跨界人才培养需求。

    招数4:“三师”混合统编,打造高质量人才培养团队

    所谓“三师”混合统编,是指学校要将外聘行业技能培训师、企业工程师、学校教师混合统编成工学一体化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团队。学校要聘请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等担任兼职教授、教师,参与专业实践教学和指导学生顶岗实习的任务;企业也要聘任学校教师担任项目工程师,校企联合搭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平台,确保教师经过培训与实践能够了解企业生产工艺流程、熟悉岗位操作规范、提高实践操作能力;行业协会、企业、学校要共同设计师资选拔、培养、考核、激励机制,加深行业、企业与学校师资间的相互融合,不断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招数5:营造有利于人才培养与使用的良好环境

    要大幅度提高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经济待遇。政府不仅要构建基于职业价值、技能等级的经济待遇激励政策,力争让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收入有足够的社会竞争力与吸引力,而且要确保政策能够真正落到实处,见到实效。为此,政府可以为聘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将技术成果有效转化的企业提供适当的奖励或政策倾斜,鼓励更多企业积极聘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要全面提升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一方面,要加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表彰奖励力度。另一方面,要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做好舆论宣传工作,树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榜样,并通过开设线上线下技术技能学习课程、开展各级各类技术技能赛奖活动等方式,给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展示平台,在全社会放大其独特的示范效应,让更多人渴望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作者单位系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 官方微博
  • 官方微信
  • 山东省学校安全问题"随手拍"
版权所有@菏泽家政职业学院|地址:山东省单县开发区学院中路|招生办公室:0530-4682038,4682198 |党委办公室:0530-4682009,4682004|鲁ICP备12013444号

鲁公网安备 371722023719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