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建造技术”国家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自立项以来,以“德技并修、协同发展、融合创新”为理念,坚持党建引领,个人发展与团队建设同频共振,创建“一核两翼三基”团队运行模式,建立“五阶递进、六力提升、七径赋能”的团队能力提升模式,打造“五位一体”协作共同体建设模式,构建岗课赛证融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推动形成“六有”高效课堂。通过深合作、促改革、强能力,打造出一支由行业领军人才、技能大师、教学名师领衔的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
一、创建“一核两翼三基”团队运行模式,完善“核心层—建设层—辐射层”组织管理架构
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筑业高端融合转型发展,根据教师专长和个人发展规划,按照“分类成长”思路,组建以国家级别团队为核心,省级教学、技术创新团队为两翼,校级学术创新团队、校级教学创新团队、校级特色团队三个校级团队为基础的兼具稳定与灵活、交叉与协作的“一核两翼三基”团队群。通过实施建设一门课程、参加一项教师竞赛、指导一项学生竞赛、跟进一个专业项目、研究一个科研项目、完成一项技术服务、担任一至两个社会兼职、深耕一家企业的“八个一”计划,实现教师个人与团队同频共振。
以教师分类成长为抓手,优化“核心层—建设层—辐射层”三级组织管理架构。由领军教师和知名企业导师组建的核心层,开展团队建设的顶层谋划、资源统筹和工作协调;以骨干教师和企业导师为代表的建设层,以“群”的思维设计和实施模块化课程、技术创新、社会培训、教学能力与学生竞赛、订单培养等特色项目团队建设任务;以特色项目团队建设任务分类形成辐射层,采用“校校、校企组合”选定小团队责任人并赋予工作职责,成员可交叉协作完成特色项目任务。
二、构建“五阶递进、六力提升、七径赋能”的团队建设模式,助力团队整体能力提升
专业聚焦“智能化施工、新型建筑构件研发、建筑信息模型(BIM)”等领域,以产教融合为抓手,遵循“青年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专业领军人才—名师名匠”的成长规律,通过师德践行、教学教研、培训交流、企业实践、科教融汇、技术服务、教学管理服务七条路径,赋能提升教师的师德践行、教学教研、“双师”实践、科研创新、技术服务、教学管理六项能力。截至目前,4名教师成长为省级特支计划教学名师、专业领军人才、市级教学名师,3人晋升高一级职称,3人成长为校级或中层领导,团队教师获国家级别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以上竞赛奖项11项,完成技术服务项目40余项,为企业带来近千万元的利润,为企业开展新技术、施工安全等培训近2万人次。
三、打造“五位一体”协作共同体建设模式,实现团队高效协同发展
聚焦“智能建造、数字建造”关键领域,牵头组建校校共同体(国家团队专业领域协作共同体、辐射西部校际协作共同体)、校企共同体(全国产教融合共同体、粤港澳大湾区校企协作共同体、校内专业群协作共同体),共同制定“共建团队、共频同行、共塑样板、共破难题、共享成果、共守质量”协同机制,形成了“五位一体”协作共同体建设模式。校校共同申报省级以上项目20项,共建国家级别课程2门、教材3部、省级教学资源库1个,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建设、教学研究能力;校企共同培养“珠江建设”“BIM技术应用”“装配式技术应用”等订单班、中国特色学徒制班学生约300人,共同开发课程5门、教材9部(“十四五”国家规划教材2部),共建省级职工培训基地、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协同创新中心、工程技术开发中心等,完成省级以上科技项目10项,切实提升团队教师服务区域产业的能力。
四、构建岗课赛证融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推动构建“六有”高效课堂
精准匹配建筑产业新业态、新岗位需求,对接国家教学标准、职业技能标准、技能竞赛要求,重构由“专业基础、交叉学科基础、新技术应用、工程管理、装配式建筑和企业订单”六大模块组成的岗课赛证融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按“模块项目化、项目任务化、任务颗粒化”方式组织模块化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实施,探索“三段七步”课堂教学模式,依托国家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基地开展虚拟仿真实训教学,有效解决建筑施工实训中存在的问题,形成“教学目标有度,教学内容有用,教学环境和资源有力,教学组织有序,教学方法有趣,教学评价和改进有效”的“六有”高效课堂。
通过开展教学改革,学生专业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学生获得省级以上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奖项34项,7名学生获评国家奖学金,72名学生参与合同金额超140万元的技术服务,学生获授权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12项,学生全面发展成效显著。
(本文系智能建造技术专业国家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第二批国家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课题研究项目“智能建造技术专业群团队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和方法研究”[项目编号:ZI2021060204]阶段性成果)
(叶雯 周晖 卢士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