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全国职教信息 >> 正文

    高职院校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环节

    发布日期:2024-11-05 13:00:19 作者:  编辑:管理员    点击:

    高职院校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环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高职院校作为与行业、企业联系十分紧密的教育类型,要深刻把握高职教育与新质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关系,着力重点环节创新,以切实作为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新质生产力的“新质态”决定了其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并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动力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新质生产力决定新型生产关系,新型生产关系反作用于新质生产力,教育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具有双向调节的基础性功能。劳动工具是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历次工业革命以不同质态劳动工具催生教育业态不断发展,新质生产力也必将催生新的教育业态。现时代,以智能制造、生物技术、大数据为重要标志,高科技劳动工具把人类带入第四次工业革命,必然要求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方式与之相适应。

    新质生产力将“重构”“高移”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为主体,以技术创新、技术多元叠加、技术技能复合为教育期待,从而导致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型升级和教育业态的重新构筑,既要求强化创新思维、高精尖技术和复合叠加技术的训练,又要求嵌入数字技术、数学计算、智能技术、协作创新等现代元素,突破教师传授的单向模式,催生人机互动、全自动化实操、参与创新创造过程等双向多元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教授方式方法的革命,对教育治理体系也提出变革性要求,必须着眼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职业教育数字化、管理服务精准化。新质生产力还将“高移”职业教育的技术层次和创新水平,对人的技艺和智力提出高需求,对技术应用提出高期待,赋予教育者不仅“学会”而且知其所以然,具有随情变通、举一反三、无中生有、敢于突破的技术创新素质,赋予技术技能人才“高附加值”。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高职院校要主动求变,着力以下三个环节创新来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一要“系统性”提升人才培养目标。要赋予并强化“四个意识”:提升创新意识、主动解题意识、团队合作意识、持续发展意识。要鲜明地赋予技术技能创新意识本位、技术技能创新能力本位,使劳动者适应数字化的生产环境和智能化的生产方式,适应非物质形态的类目剧增、虚实共存的新领域。要跳出传统的技术应用、技能应会、重复操作,主动针对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环境、新要求,提升解决复杂技术变通、技术综合、技术创新的能力。要跳出单兵作战的工具性从业取向,着力培养技术技能配合、技术技能复合、技术技能耦合、技术技能融合的素质。要着眼高端装备技术、前沿领域技术、融合应用技术等,增强不断学习创新、持续发展进步的发展性素养。

    二要“革命性”变革教育教学方式。培养目标的提升必然要求变革人才培养过程的关键环节、优势环节与之相适应。要赋予并强化“四重变革”:能力统一、课程新质、专业跨界、服务定制。要赋之以智力与知识操作的内推力,将人的技术技能从“被动”层次提升至“主动”情境化,使之形成跨界视野、技术整合、协同合作的能力。为此,高职院校要重构人才培养及评价体系,利用大数据分析,推送个性化学习路径、学习资源,通过知识综合、知识迁移、技术技能融合、复杂技术诊断、跨行业资源整合等形式,将教育逻辑建立在知识与应用“一体化”能力的培养上。要创新课程供给,将AI、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入各类课程开发和教学实践,丰富基于云计算的技术内涵和应用手段,创造学习环境的现代性、开放性、灵活性、兼容性、广延性。要通过教学管理创新,推进新课程供给、跨专业选修,培养学生交叉创新、复合融合能力,尤其要把最新前沿技术、颠覆性独门技术及时融入人才培养过程。要适应企业高质量发展、特色发展新需求,创新办学方式,供给定制服务。通过开设新技术微课程,形成系列微课体系,使新技术形成宝库、学生个性得到彰显,实现教育内容、科技发展、个人特长同频共振。高职院校不仅要将专业建在岗位群上,还要尝试将专业建在知识、技术体系上,通过建立监测机制,动态调整教育资源供给,更好地适应新质生产力带来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新变化。

    三要“开放式”实施人才培养过程。要赋予并强化“四个开放”:开放学员、开放资源、开放空间、开放时间。新质生产力的“新”,既蕴含科技创新,也寓意人的技术技能更新。高职院校不仅要做好学历教育,而且要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和终身教育的时代要求,为在岗充电、技术技能更新提供再教育;不仅要利用校内现有技术资源为育人服务,而且要重视跟踪企业最新技术资源为育人服务;不仅要主动开放教学空间赋能社会进步、产业发展,让全社会共享学校育人环境,实现正向文化辐射,而且要通过深化合作,形成学校与区域、学校与行业的良性互动、相互赋能、集约化发展;不仅要发挥学校资源和人才优势,全时段打开线上、线下教学科研资源供学习者使用,而且要把教育者变为服务者,24小时“客服式”技术服务社会。

    (作者:方桐清 系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国矿业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 官方微博
  • 官方微信
  • 山东省学校安全问题"随手拍"
版权所有@菏泽家政职业学院|地址:山东省单县开发区学院中路|招生办公室:0530-4682038,4682198 |党委办公室:0530-4682009,4682004|鲁ICP备12013444号

鲁公网安备 37172202371979号